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1.2 保守的你,為何也蒙受損失?


如上篇所言,不少人因過份冒進而損失,然而,不投資金融產品的55%人士,加上有投資的人士中的三分一期望回報較低者,即15%,合共70%之眾,又能否很安穩地儲積資金呢? 據我所知,也是問題多多的! 且看:

一.  70%中,已知有23%的人是月光族甚至是入不敷支的,那當然談不上儲積,那就另篇再談。

二.  即有22%的人是有盈餘而不投資金融產品。

三.  另有15%的人是只帶着低回報的期望作投資。

由於二及三的共37%的人都可算較有自知之明而保守,他們是無法自行作投資決定。在現代社會,一般的意見是他們應該去經專人做一些風險分析及為其作一些建議,或是去光顧基金,讓基金經理替他們營運積蓄。他們也可能甚麼也不做,順其自然地閒置所儲的金錢。但據我所知,他們損失的機會也不少!為什麼呢?

基金是什麼?

既然有需要時可以託付於基金,為何這網誌提出要自行照料「一個人的基金」?大家理解的基金,應該是一群人把錢交給專家營運,而專家就收取某百份比的酬金,可算是兩皆有利的。

但這其中有幾個嚴重的問題:

一.  時至今日,基金的種類五花八門,可依不同機構品牌分,可依不同地域分,也可依不同主題分,以上不擅投資的人,根本難有能力自行選取基金。

二.  於是,他們通常仰賴一些服務人員的建議去選。這些服務人員可能來自:

甲、他們存放儲蓄的銀行;

乙、他們一向光顧的保險中介人;

丙、一些金融機構的理財顧問等等;

以上的人所給的建議,大家自問也應沒有什麼能力去詢問或懷疑他們的建議是否確有所據,豈不是個問題?

三.  通常以上人士,都有香港監管當局認可的牌照,所以嚴重損害客戶的行為,他們理應不敢犯,但由於基金表現都以年計,表現失準也不宜歸咎於中介,所以建議好壞便可說是相當視乎中介人的客觀持平程度。

四.  令人震驚的是:根據我所查知,在香港是從來沒有「客觀持平」的中介人的!為何這樣說?因為每一類的中介人,都有「利益衝突」的嫌疑!原來在香港,獨立的個人是沒有可能得到一個可容許他作投資建議的牌照的,所有這些牌照,都是授給金融機構,中介人從屬於一個有這類牌照的機構,就可以提出投資建議。名義上這令人放心中介人的操守,因為這人一定有背後的機構監察,但另一方面,他無形中便須看重該機構的「利益」,即機構的利潤,多於客戶的利潤。

就此,筆者曾去信「投資者教育中心」,得到的確實回覆是:

根據我們的了解,香港市場似乎沒有不從屬於任何金融機構及按個案收費的財務策劃顧問。 你可以考慮聯絡證券經紀公司及保險經紀公司,這些公司並不從屬於個別金融產品發行機構 但仍透過銷售金融產品獲得利益。一般而言,經紀公司不會向客戶收取費用,而是以銷售金融產品的佣金作為收入。了解金融中介人所獲得的利益,有助你評估有關因素會否影響中介人向你提 供的產品建議

這頗令人明白,為何即使購置基金,我們聽聞到的損失的人士總有不少?

其實尚有另外的嚴重問題,和就以上情況,有朋友向我反映的一些例子,則在下篇再述。

4 則留言:

  1. 睿智埋財者如你,會感到成功同樂趣。

    屎斗理財者如我,都係小賭玩吓手作仔算喇 😑

    回覆刪除
  2. 渡兄好,往後說下去,就會感到自行處理是不得不做的事 :o

    回覆刪除
  3. 基金是甚么,我都不知道。比如買基金有一百人,到底有幾多賺錢,或者有輸錢。是否有人做過統計?

    回覆刪除
    回覆
    1. Ching兄你好,
      通常基金這名詞是指客戶出錢購買基金單位,基金經理就齊集這些錢來運轉,並賺取管理費。基金是否正回報,跟市況有很大關係,市場好景時,則正回報的會有很多,不好景時,可以隻隻基金都輸。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