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1.4 為何即使投資了真正「基金」,損手仍然大有人在?


上篇講到,被「基金」這名稱誤導以致購入了其他種類投資產品的人如何蒙受損失,但即使買入的真是基金,損手仍是常見。當然人們不會不明白,投資是可賺可蝕,但基金已屬由專家打理,正面回報的機會理應比較大,但觸目所見,卻是損失或低於平均數表現的情況甚多,理由何在?



剛巧今日報章報導了一個調查,是關於香港的理財顧問對於轉為「費用制」的看持,所謂「費用制」,即是收的是客戶給的服務費,和所推薦的基金品種無關,換句話說,香港現時並非費用制,理財顧問的收入,並非由客戶那兒賺取,而是由成功銷售給人客基金時賺取


香港的理財顧問認為費用制有利客戶投資回報,但因為怕失去收入,仍然傾向採用佣金制收費模式。

市場早已詬病,本港理財顧問向客戶推薦投資工具時通常推介回佣多的基金,而非最適合客戶或表現最好的基金。英國已禁止理財顧問在銷售投資產品時收取回佣,而是轉用由客戶支付顧問費的收費模式,澳洲及歐盟亦有類似安排……

調查顯示,受訪132位理財顧問中,39%認為由佣金制轉做費用制對理財服務收入會有負面影響,雖然63%贊同費用制可增加客戶的信任……在佣金制下,理財顧問要經常叫人買賣基金才收到佣,炒來炒去容易輸,客戶開始不信任顧問……


由此可以看到,買入基金者之所以有很大比例損手或是感到回報達不上平均數,皆因首先他們必定是無能力自行選擇基金的人,於是他們總得靠類似理財顧問的人,然而理財顧問卻不是以客戶的利益為先,而是更着眼於推薦何種基金會有更高佣金,或更着眼於建議客戶更換基金以得到多些次數的佣金,這都會令到損失的機會大增,損失的情況有這幾方面:

1.      高的佣金不用問都是羊毛出自羊身上,這些基金的每年抽取客戶的費用相應會較高,蠶食利潤。

2.      高佣金無疑是因基金銷情不理想而用之法,而為何銷情不理想,也不講自明了吧?

3.      無必要的更換基金的話,所多付的贖回費及認購費也會不斷蠶食利潤。

筆者在和朋友談論其個案時,都會發現上述情況的例子,例如在能源價格大跌前被遊說買入能源基金,人民幣升至高位時被勸買入人民幣計價基金等。結果,本來想靠專業人士的判斷以彌補自己不足的做法,卻落得被找着數的下場。在香港仍未改轅易轍,跟隨歐美禁止佣金制之前,要想由諮詢中得到中肯的指示,無異與虎謀皮!

由以上幾篇的總總,大家應該知道,即使是有自知之明也不貪心,只想做個放心交托專家賺取不誇張回報的投資者,也很難所托得人!

那可以怎辦?這就是本網誌的主旨:「一個人的基金」的由來,既然妄自投資的人多半蝕本收場,保守的買基金人士又多所托非人,不如就索性學習知識,自行管理自己的錢,然而這不是需要很專門的知識嗎?如果等閒人都可以做到,又何以基金經理都薪高祿厚呢?

這是因為我們都被灌輸了投資理財應該是很複雜這種觀念,也因為見到太多因投資而損失慘重所以不想踏出這一步,又或是見因投機賭博成癮而不能自拔,故視投資為洪水猛獸不去設法理解而已。

筆者個人有豐富的證券投資經驗,可以說的是,形成「一個人的基金」的過程並不複雜,要用的數學不外乎加減乘除百份比。下篇開始,我會逐步說明營運的準備工作和過程會是怎樣。


2 則留言:

  1. 操之於别人之手,别人必先以其利益為考慮,頻密為客買賣自然佣金上漲,亂投資如披亂箭,怎能不死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當收入是抑賴之,實在並無操守可言!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