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資不多的人會追求穩定收息資產,有朋友謂,有錢人在金融市場,應該有更佳回報的選擇,例如炒殼、私募基金等?我會說,有些有錢人可能也在做關於收息資產的投資,不過卻不是為收息,而是為「給你收息」,是食大茶飯的!
前文提到,近年來收息股價值一直高企,令儲蓄怎也追不到首期的人們買不下手,這做就了一些善於鑽營的有錢人,把握這種情勢去從這些人身上謀取暴利﹗
報載,荃灣有一個「地皇商場」,2012年被投資者(人稱劏舖大王的)尹柏權以4.1億買入,隨即於11月「劏」為230個納米舖出售,定價233萬至738萬元,由於實用率不足50%,平均實用呎價高達7萬元!…… 儘管這麼貴,卻無礙該批舖位迅速售罄,估計賣方套現近9億元,賺幅超過一倍。然而,這商場劏細後變成無人承租的「死場」,其中,一個實用面積不足48方呎的二樓舖位,賣價達400.4萬元,到2017年,以僅30萬元的賤價易手,小投資者蝕幅超過九成!
但何以售價這麼驚人也能夠售罄?該報導提出原因是:
1.
以舖來說,低至二百萬可以入場是十分低的銀碼。
2.
人們耳聞目睹,以為「舖位」一定是不會買錯的投資。
3.
回報率的假象,因賣方作出首兩年必能收到每年5%的租金保證。
這種劏舖,我也有到現場看過,能夠經營的生意種類很有限,整個商場漸趨死寂是意料中事,想不到,會有這麼多人自願愚昧地購入這些劣質資產,這些例子,也會發生在其他地方,例如股票市場,當收息股有價,難保不會有些股份會偽裝成高息股?大家實在應該小心選擇。
食髓知味,最近又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可提醒大家了。這月來,有一些在新界的屋苑的車位,突然有大量經紀沿街兜搭推介,以下是一張宣傳單張(售價160萬元),
大家看了上文,應該對以上的手法有多一點認識了吧?
沒錯:
1.
本來車位售價160萬元,入場門檻不算太高,而賣家提供7成按揭,可以令連不足50萬元資金的人也能負擔,目標人士大大增加。因為銀行應該不會為車位提供7成按揭。
2.
當耳聞目睹車位可能供不應求的宣傳,可能令人們更相信車位就算買貴,都是不會買錯的投資。
3.
回報率的假象,令人相信可收到每年4%回報。
有不少朋友不明白保證回報是怎樣做到?其實很簡單,經紀告訴我,買入車位後,首年不用找人租用,賣家會每月把一向租用車位人士的5334元租金轉交。一年後,你就可自行和該車主續租或另找人租用。
可是,我查知這種車位,現時真實月租只是2700元而已。賣家只是自行補貼差額每月2634元給買家,這當然大大划算,因為2700元月租即使只以很低的2.5%回報來說,車位都只是值129.6萬,現在以160萬,即多出30.4萬的價錢賣了給你,賣家這一年補貼給你的錢只是31608元,只不過是回贈了從你口袋多拿到的的錢的一成!
往後一年,選擇按揭的買家的回報減付息後,全年有$8000現金流入,但
之後再兩年,按息和真正回報每年有$23600的損失,三年後,賣家私下提供的七成按揭完結,銀行至多提供五成按揭,而且估價大可能沒有那麼高,那就至少需要預備多付32萬的首期,如果付不出,賣家也很樂意收回你的車位去拍賣抵償你的貸款,你的貸款只是160萬X70%即112萬而已,賣家即使以原來的合理價129.6萬元賣出,也完全可以收回貸款,你可以收到差價17.6萬元,這情況是絕對有可能,結果,你的約48萬元投資損失了六成多,賣家又另外多賺了你的按揭息三年共16.8萬元。
現在大家應懂得計算地皇商場的兩年保證5%回報是怎麼回事了吧?雖然地皇商場劏細後情況更為惡劣,看來難以找人租用,最壞假設這5%全由賣方補貼,400.4萬的鋪兩年共交付約40萬元,賣家投入這舖(包括裝修間細的工程)比例上成本是200萬,即獲利200.4萬計,嘔出40萬,亦即是回贈20%利潤而已,獲利依然驚人。
從以上,大家應該總結出,要注意些什麼了吧?
知道有錢人是這樣賺錢,大家還會輕率地追逐收息資產嗎?
唔好話首年回報, 其實連約賣的回報也可以造出黎, 業主要整一份超高回報的租約以助賣盤實在太簡單, 所以唔可以輕信現有租約幾厘幾厘
回覆刪除謝謝老王兄補充。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