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切勿輕率地追逐收息資產



閒資不多的人會追求穩定收息資產,有朋友謂,有錢人在金融市場,應該有更佳回報的選擇,例如炒殼、私募基金等?我會說,有些有錢人可能也在做關於收息資產的投資,不過卻不是為收息,而是為「給你收息」,是食大茶飯的!



前文提到,近年來收息股價值一直高企,令儲蓄怎也追不到首期的人們買不下手,這做就了一些善於鑽營的有錢人,把握這種情勢去從這些人身上謀取暴利﹗



報載,荃灣有一個「地皇商場」,2012年被投資者(人稱劏舖大王的)尹柏權以4.1億買入,隨即於11月「劏」為230個納米舖出售,定價233萬至738萬元,由於實用率不足50%,平均實用呎價高達7萬元!…… 儘管這麼貴,卻無礙該批舖位迅速售罄,估計賣方套現近9億元,賺幅超過一倍。然而,這商場劏細後變成無人承租的「死場」,其中,一個實用面積不足48方呎的二樓舖位,賣價達400.4萬元,到2017年,以僅30萬元的賤價易手,小投資者蝕幅超過九成!



但何以售價這麼驚人也能夠售罄?該報導提出原因是:

1.      以舖來說,低至二百萬可以入場是十分低的銀碼。

2.      人們耳聞目睹,以為「舖位」一定是不會買錯的投資。

3.      回報率的假象,因賣方作出首兩年必能收到每年5%的租金保證。



這種劏舖,我也有到現場看過,能夠經營的生意種類很有限,整個商場漸趨死寂是意料中事,想不到,會有這麼多人自願愚昧地購入這些劣質資產,這些例子,也會發生在其他地方,例如股票市場,當收息股有價,難保不會有些股份會偽裝成高息股?大家實在應該小心選擇。



食髓知味,最近又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可提醒大家了。這月來,有一些在新界的屋苑的車位,突然有大量經紀沿街兜搭推介,以下是一張宣傳單張(售價160萬元)

大家看了上文,應該對以上的手法有多一點認識了吧?

沒錯:
1.      本來車位售價160萬元,入場門檻不算太高,而賣家提供7成按揭,可以令連不足50萬元資金的人也能負擔,目標人士大大增加。因為銀行應該不會為車位提供7成按揭。
2.      當耳聞目睹車位可能供不應求的宣傳,可能令人們更相信車位就算買貴,都是不會買錯的投資。
3.      回報率的假象,令人相信可收到每年4%回報。

有不少朋友不明白保證回報是怎樣做到?其實很簡單,經紀告訴我,買入車位後,首年不用找人租用,賣家會每月把一向租用車位人士的5334元租金轉交。一年後,你就可自行和該車主續租或另找人租用。

可是,我查知這種車位,現時真實月租只是2700元而已。賣家只是自行補貼差額每月2634元給買家,這當然大大划算,因為2700元月租即使只以很低的2.5%回報來說,車位都只是值129.6萬,現在以160萬,即多出30.4萬的價錢賣了給你,賣家這一年補貼給你的錢只是31608元,只不過是回贈了從你口袋多拿到的的錢的一成!

往後一年,選擇按揭的買家的回報減付息後,全年有$8000現金流入,但
之後再兩年,按息和真正回報每年有$23600的損失,三年後,賣家私下提供的七成按揭完結,銀行至多提供五成按揭,而且估價大可能沒有那麼高,那就至少需要預備多付32萬的首期,如果付不出,賣家也很樂意收回你的車位去拍賣抵償你的貸款,你的貸款只是160X70%112萬而已,賣家即使以原來的合理價129.6萬元賣出,也完全可以收回貸款,你可以收到差價17.6萬元,這情況是絕對有可能,結果,你的約48萬元投資損失了六成多,賣家又另外多賺了你的按揭息三年共16.8萬元。

現在大家應懂得計算地皇商場的兩年保證5%回報是怎麼回事了吧?雖然地皇商場劏細後情況更為惡劣,看來難以找人租用,最壞假設這5%全由賣方補貼,400.4萬的鋪兩年共交付約40萬元,賣家投入這舖(包括裝修間細的工程)比例上成本是200萬,即獲利200.4萬計,嘔出40萬,亦即是回贈20%利潤而已,獲利依然驚人。

從以上,大家應該總結出,要注意些什麼了吧?
知道有錢人是這樣賺錢,大家還會輕率地追逐收息資產嗎?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不易見股災的日子


當秋官的最新電視劇在五月上演,而又恰逢特朗普在貿易談判中反口,不禁令人認為「丁蟹效應」又再應驗了,害怕股災又要來臨。




在之前的一篇「強提積金」中我提到,有朋友想多了解一些投資的事情,我説2019年的確是開始談投資想法的合適的時間。



原因是,由去年2月,貿易戰所引發的跌浪,看來應會在今年內有一個了斷,今年首季,在預期中美很快達成協議下,恆指已可以升回到三萬點以上,如果協議如期達成,則恆指當然不會跌到很低,如果中美翻臉,恆指的確是有可能再探低位,但以過往經驗,低位可能在今年內出現,如果開始思考投資,那當然是在見到低位的年頭最好。



不過,股災式下跌,我認為不易出現。理由是和香港的樓價高企有關!



2010年代之前,就業人仕省吃儉用儲得一筆積蓄之後,便可能作為首期去置業供樓,可能已再沒有什麼餘錢投資於股票。可是當樓價這些年飇升之後,近年的報導都是多努力儲錢都達不到首期的金額,甚至有謂「有樓的人才買到樓,沒樓的人永遠買不到。」這可說是「太陽能電筒」的笑中有淚版本。



在這情況下,聞說有些年青人索性盡情花光每月的收入,不再委屈自己。但這畢竟不是多數,更多的是仍然把餘錢儲起,而卻因利率低殘,希望可以投入到收取高些利息的投資。所以近年來,我被問到有甚麼「收息股」的次數特別多。他們即使沒有買過股票,也可能想買入收息股,作為存款的出路。



試想想,如果社會上很多人都需要把不足以做首期的錢投入收息股,那會有什麼效果?



效果就是收息股的股價會被推高。



以下,我以2015430日,恆指「大時代」那月份的收市點和四年後的今年430日收市點和四個類別的收息股比較一下:



恆生指數

20154              28133

20194              29699

升幅                         5.6%

1.       房託(以較大市值的三隻本地房託為參考)

領展

20154              48.15       

20194              91.5

升幅                         90%



冠君

20154              4.2   

20194              6.64

升幅                         58%



置富

20154              8.0   

20194              10.16

升幅                         27%



平均升幅 58%



2.       公用股(以較大市值的三隻本地公用股為參考)

煤氣

20154              12.64(因送紅股調整)      

20194              18.72

升幅                         48%



中電

20154              67.95               

20194              88.95       

升幅                         31%



港燈

20154              5.28 

20194              7.68

升幅                         45%



平均升幅 42%



3.       電訊股(以較大市值的三隻本地電訊股為參考)

香港電訊

20154              10.38       

20194              12.16

升幅                         17%



和記電訊

20154              3.59         

20194              3.32 

升幅                         -7.5%



數碼通

20154              14.16       

20194              8.17

升幅                         -42%



平均升幅 -11%



4.       銀行股(以較大市值的內銀/國際銀行/本地銀行股為參考)

工行

20154              6.74 

20194              5.89

升幅                         -13%



匯控

20154              76.95               

20194              67.7

升幅                         -12%



恆生

20154              151.3       

20194              206

升幅                         36%



平均升幅 4%



以上可見,房託及公用股升幅強大,銀行股未能跑贏大市,而電訊股因為競爭加劇,作為收息股來說是較為失敗。



尤其公用股的升幅,最能支持收息股需求大增的說法。

所以,現時問題就是:穩當的收息股一直高企,連其他以往派息不多的股,例如平保、新地等,因為提高了派息率,價格也顯著提升。所以這一年大家可以見到,即使出現了貿易戰的惡劣氣氛,這些股都不會在低位太久,總吸引到一定的購買力。



等待買收息股的錢這麼多,恆指一到稍偏低水平,可能已有不少資金趁低吸納了,這樣的話股災的確不易出現。



沒樓的人,除了買不到樓,還遇到收息股也難買得下手的局面,實在是另一種煩惱。

而貿易戰如果對市況做成很大的衝擊,也許對這些人士來說反而是機會。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可扣稅自願強積金供款應該做嗎 --- 銷售人員不會告訴你的驚人事實


很多人都想把餘錢作一點投資增值,但要談投資,首要是是月有餘錢。



今年起,政府實施自願強積金供款可獲扣稅,上限六萬元。用意鼓勵市民多作儲蓄,以備退休時會更為寛裕,驟眼看來,如果本來這些收入是要繳稅,供進強積金後,變相是把其中原本應是繳了稅的錢放回自己的口袋,按理是否應盡用這額度,即每月多供5000(如果可以的話),以拿盡政府這項好處呢?



由於每人的入息和所得免稅額都不同,效果也會有異,以下筆者以一個例子作研究。



假設是一個40歲的受薪人士A君,這應該是較有可能有相當餘錢的年齡層,如果他把額外的每年六萬元作可扣稅自願強積金供款(簡稱TVC),所省回的稅項要視乎這六萬元是在哪一個稅階而定。大致上,以只享有基本免稅額的話,月入三萬元以上已會踏進最高稅階的17%,那就以得益最多的17%算,亦即有10200元的稅款是回到強積金的口袋。即使薪金有增加,只要六萬元的扣稅額沒有改變,進行TVC便會每年多10200元資產,這不會改變。豈不是甚好?



但是我會比較一下,進行TVC和自行處理,會有些什麼分別。



1.      如果進行TVC,根據積金局資料,由成立至20183月止,扣除開支後,強積金的每年平均淨回報是4.7%

按此計算,前述A君如果由40歲起,每年進行6萬元的TVC供款,直至60歲退休,並滾存至65歲,這部份所得是261萬元。

2.      如果不進行TVC,則A君繳稅後,每年有49800元作滾存,好與不好實在視乎他的投資選擇能否顯著超越強積金投資表現而定,難以說準。不過,如果乾脆投資於基金都視之為標準的恆生指數又如何呢?工具是「盈富基金」,根據報導,盈富計及股息後的平均年回報是7.3%



(明報




按這表現,如果A君老實地只投資於盈富,雖然每年本金少了交稅的錢,只有49800,同樣由40歲起每月買入,直至60歲,並再滾存至65歲,卻得到329萬元!比起投放於TVC,多出68萬元,或26%這並不奇怪,正是因為強積金的平均表現其實跑輸恆生指數甚多所致。



3.      或又問,由於現在強積金中,也可以有指數基金的選項,如果A君進行TVC,並全數選擇恆指追踪基金那不是便可以免除這個差別了? 我又以宏利MPF中的恆指基金為例,假設它和盈富的表現相同,但盈富的管理開支是0.1%,而宏利MPF恆指基金,根據最近期資料,管理開支是1.01%,以盈富的回報率經這管理開支的差別作調整後,則像第1點中進行的TVC,到65歲將會得到338萬元,比起自行投資在盈富,終於反多出2.7%了。



但不要忘記,A君進行TVC的本金60000元是比交稅後自行處理的49800元多出20%,到最後只多出2.7%資金,那即是說:政府不收稅而回贈給你的錢,經過這樣運行之後,絕大部份是進了金融機構的口袋!


還有的是,A君已經是稅階最高、獲扣稅最多的人士,如果該60000元的稅率是低於17%,則進行TVC的獲益就會更低。而年齡比A君年輕的人,進行TVC的獲益亦會是更低。更重要的是,有別於從前不獲扣稅的自願性供款,投進TVC的資金,和強制性供款一樣,都是必須留待到65歲才可以提取,絕不可隨便提早取用的。凍結如此長年期的投資,理論上是要求有更大回報率才對,區區多2.7%絕對不能彌補這樣的不靈活的情況。比如,到50歲,A君發覺樓價回落,想取用這筆錢置業的話,投放進TVC就絕對不可以取用。而自行保有則可以,是容易安排得多。

這,就是銷售人員不會告訴你的驚人事實。



現時,投資於追踪恆指這類的ETF是並不用繳印花稅,而銀行間對月供投資的手續費比以前大為相宜。總括而言,如果性格是在金錢上有紀律,能夠老實地每月投放於盈富基金的話,原來根本毋需貪圖政府扣稅的錢。最後所擁有的資金都可以更多! 不過,如果性格是用錢欠缺紀律、喜歡賭博(即使自以為不是在賭博)、或容易被騙錢的人,我就十分同意他們無論是甚麼稅階,都把盡可能多的錢放入自願性供款,雖然這樣好像是裨益了金融機構,但到65歲時,我相信所得是絕對比他們自行處理要多得多。不幸的是,而我所見,後者的人數其實遠比前者眾多。

末了,大家思考一下,為何例如津貼學校教師的公積金,非但絕不容許成員自行額外供款,而且,莫講不能把供款留到65歲才提取,即使只有30歲,當成員未有繼續從事教學職業,便需要立即被趕出公積金帳戶,發還金錢自行處理;而相反強積金就無任歡迎額外供款,甚至政府要以稅務優惠來鼓勵,金融機構大肆宣傳招徠吸引成員選用旗下計劃,並強制要把金錢逗留到65歲呢? 態度為何如此懸殊?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號外2 - 強「提」積金


前幾日,電視新聞報導:「有中介公司涉嫌教唆市民發假誓,以提早取回強積金供款,從中收取服務費。過去五年有四百多人訛稱永久離港被檢控。」不少人「收到傳銷電話,聲稱可幫他提早取強積金供款。

相信被檢控的只是其中一部份,嘗試這樣做的市民的數字應該更多。那何以這麼多市民會接受這樣的中介服務,而費用是「申請提早取回戶口內一共九萬一千元強積金,但會收回他一萬二千元作服務費。」這樣的苛索也會接受? 相信原因應該是欠債。



正如前些時的一篇「騙子天堂」提過,即使你手頭沒有什麼錢,你的信貸價值已經是一塊肥肉,此外,市民存在於強積金中的資金,看來也被騙徒叮上了。財務公司之所以肯寛鬆地借款予一些人,可能也有把該人的強積金資產考慮在內,本來,提取強積金是有其嚴謹的條件,不過,其中一個較易「滿足」的條件,是自行宣誓將會永久離港,很易辦到,但如被查知不屬實的話,卻要負上刑責!這結果當然不是「中介」會擔心的事,結果責任就由宣誓者來負。但因為飽受還債的壓力,所以在唆使下以身試法。



強積金的原意,是即使該人如何揮霍,也強制他儲下一些錢。基於為數不少的人都其實不善理財,這措施其實是有勝於無。可惜乘着推行之初,受託管理強積金的金融機構都抽取不菲的管理費,大為蠶食回報,以致受薪人士對之感到不滿。善於理財者,肯定覺得積蓄被刧奪。即使如此,筆者覺得理論上,它平均能為市民保留的總儲蓄是應該比沒有強積金為多。



可是,如果立心不良的人能夠打強積金的主意,它為市民屏障一點最起碼積蓄的作用便會破壞。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不准提前提取,對於生病或真的想離開香港過活的人就形成關卡,生病的證明倒難以假冒,我建議宣誓離港的要經過例如三年的真實離境後才可提取強積金,則想積極借款以企圖從強積金回籠金錢的財務機構也會多了點顧慮。



另外,即使取消強積金對沖的立法在推動中,我發覺很多人仍不知道的是,現時,如果你得到長期報務金,其實並不是一筆額外的金錢,而是起碼一大部份是由自己的強積金中拿出來的!那是僱主歷年替你供的那部份,根本只是屬於自己的金錢,所以這其實屬於名正言順「提早」拿一部份強積金的情況。拿取的份額是跟從一條公式,如果強積金的僱主供款不足以對沖,你才會得到僱主額外需補貼的金錢,這情況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最後一兩年的薪金大幅高過以前年份的薪金。。



這看來有點荒謬,這是當初為爭取資方代表通過立法而權宜為之,所以現在政府才想以過渡期的包底,來換取取消對沖。

但無論如何,能提早拿回的話,人們大多都會這樣做。因為覺得,錢由自己營運,理應好過劣績班班的眾多受託金融機構。



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我的確相信有一部份人,上面的說法是對的,但我也估計,有超過一半的人,錢在他們手裏未必能保住!不是因為沒有做到超過強積金的回報,而是,錢總是在多方面原因下損耗了。有時是因為不能抗拒的消費,有時是因為不精明的投資,更多時是被「合法地」拿走。



通常我們都受到告誡:錢還是留在自己處好過留在別人處,但在現今世代,錢留在官方機構看管,有可能還安全過放在自己處!



此話何解?



日前飯聚,一位朋友建議我在網誌多寫一下投資的想法,在這時刻開始關心投資,顯示這是一位穩健的朋友。



踏入2019年,的確是開始談投資想法的合適的時間。



這又是何故?





下篇就由以上兩點談起吧。